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动态

媒体动态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5位市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

发布时间:2023-12-20 14:19:43   来源:媒体动态

  2021年1月14日上午,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5位市政协委员登台作了大会发言,围绕推进本溪振兴发展建言献策。现将他们的发言编发如下:

  塔吊的应用十分普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塔吊驱动系统也从最原始的机械调速发展到全智能变频控制,全世界塔吊市场每年有300亿美元的销售额,中国每年出口塔吊约60亿美元,国内销售约800亿元人民币。本溪市具有发展智能塔吊全产业链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不仅仅具备丰富的塔吊生产原材料,还有塔吊生产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虹金仕达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具有智能塔吊世界TUV的销售许可、安全认证、欧盟CE认证和中国船期社CCS 质量体系认证。其研制的伸缩臂塔吊生产技术为全球领先,主流产品有大型智能动臂塔吊、大型智能平头塔吊、中型动臂塔吊、小型动臂塔吊共40个型号。该公司智能塔吊的绝大部分零部件具备本地配套生产的可能性,预计到2030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市场的5%。遗憾的是目前该公司智能塔吊的一万余个零部件中大部分需从外省市钢铁深加工企业购买,既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也增加了公司制作的时间成本,因此我们建议:

  充分发挥中虹金仕达公司头部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本地资源、人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展智能塔吊生产产业链。一是延展钢铁深加工产业链,包括焊接、锻造、车床精加工等;二是延展精密铸造产业链,包括可活动及可拆卸部位链接件、配重块等;三是延展液压系统产品供应链,包括伸缩臂、制动系统、液压动力传递系统等;四是延展智能控制管理系统产业链,包括断电保护、地震台风恶劣条件自我保护、视频采集及处理系统、建筑场大数据分析、正常运作智能控制管理系统等;五是延展动力驱动系统产品供应链,包括变频电机、线缆、永磁阻尼制动等;六是延展除锈喷漆外保护产业链,包括超耐磨耐候耐刮擦环保漆,自动喷涂烤漆系统等;七是延展机械标准件的设计生产产业链,包括标准件设计及制作、强度等相关指标校核等;八是延展生产加工设施产业链,包括切割机械、焊接机械、精密机加车床、喷漆及烘烤设备等;此外,还可以带动本地物流运输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教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

  围绕智能塔吊生产的产业链条,以中虹金仕达公司为主体,联合我市及国内、省内相关产业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用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以研发创新引领行业应用拓展,使我市智能塔吊生产从始至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一是围绕智能塔吊全产业链发展,做好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预留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地,并注重与土地开发、生态保护、民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协调发展。二是着手制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技术开发政策、人力资源培养开发政策、环保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吸引塔吊配套产业集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三是组织企业举办和参加世界及国内各类的塔吊专业展览会,以展促销。

  一要正确处理整合地方资源与招商引资的关系,围绕产业链形成集群式发展格局,推动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式发展。二要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核心企业的资本信用和供应链之间的预付款、存货、质押等形成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体系。三要制定相关高技术中小微企业孵化政策,设立孵化基金,扶持壮大相关中小微企业的配套供给。四要努力营造氛围,吸引慢慢的变多的人才到本溪投资兴业、工作生活。

  企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标准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让诚实守信守法经营成为一种风尚,用法治理念涵养良好的信用环境。

  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党中央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个大局,推动经济复苏与增长的“助推器”,是本溪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生态绿色发展的基础工程。本溪作为老工业基地,老旧小区环境条件急需改善。2020年6月市政府认真落实国家、省相关文件,及时出台《本溪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自2019年起,我市争取国家专项资金7.5亿元,已对103个老旧小区进行了配套改造,包括供排水、燃气、采暖、单元门窗等基础设施,在个别社区增加绿地和休闲广场等。经过近两年的改造,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是一项暖民心、得民心的惠民工程。

  1.没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目前改造工作基本是各区“各自为战”,在具体操作层面各不相同,没有形成全市统一的,住建、发改、文旅等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2.改造力度小、标准低、资金不足。现有改造仅限于修管道、铺地面等基础类改造,完善类和提升类改造很少。如群众意愿强烈的老旧楼栋加装外挂电梯问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连年提出意见建议进行呼吁,但未见实际效果,与外市地积极作为形成较大反差。现有改造资金大多数来源于国家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资金配比不足,社会资金参与意愿不强烈,产权单位、水电气暖等专业部门对参与改造的支持力度不一。

  3.缺乏后续长效的监管和维护机制。由于国家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前期改造建设使用,小区改造后设施的监管和维护缺乏责任主体和资金的来源。

  1.加快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形成由市政府牵头,各区政府主抓,各区部门、属地办事处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并把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如溪湖区成立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在区住建局下设办公室,街道办事处、社区及各区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直接参与工程监管,协同联动。

  2.将改造与开放发展相融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把老旧小区改造和周围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统筹兼顾,适当增加完善类和提升类改造项目。一是引入品牌商,确定试点小区,搭建“政府+志愿者+电梯企业”三方联动服务体系,细化政策指导、简化审批流程,支持有意愿、有条件的楼栋业主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二是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统一规划,同步设计。鼓励垃圾分类、收集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老旧小区参与垃圾分类和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三是结合边角地、闲置地等改造建设“口袋公园”“袖珍公园”景观,开辟休息、娱乐等公共空间,合理设置健身设施,施画停车泊位。四是在小区出入口、主要路段、车辆集中停放等区域设置路灯和监控摄像头并接入公安部门系统。五是老旧小区与其毗邻的背街小巷、步行街要同步改造。如东明步行街和溪湖区怪石洞公园景区周边的老旧小区改造,可结合商业招商形式完善设施,将其打造成具有特色优势的老城古街。

  3.积极探索自治自助物业管理模式。建议推广溪湖区的成功经验,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的物业管理新模式,推进业主委员会组建工作,形成政府引导、社区引领、业主自治、居民参与的自助式物业工作格局。如站前办事处、清荣社区以及华夏小区,在社区的引领和指导下,选择具有责任心的党员作为“红色金管家”,推行“红色物业”管理模式,打通了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广小区智慧停车管理模式,解决停车难问题。如新闻小区形成了由社区代管,雇佣社区居民看管的模式,公开收支项目,结余资金用于补贴社区建设。

  本溪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公司始终是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工业强市”始终是全市坚定不移实施的重大战略,只有工业强、才有本溪强,只有工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才能实现本溪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全市工业中,钢铁产业一直占了重要支撑地位,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把抓改造、促升级、强产业、增实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发挥特色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强化创新驱动多措并举,着力推进了从生产初级的钢铁原材料向精深加工产品为主导转变,从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一业独大向多元化、集群化发展格局转变,从本钢集团国有企业一枝独秀向中小企业竞相发展转变,从项目零星散落到向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集聚发展转变,国家级产业基地、替代进口钢铁产品、专业设备领军企业等一批建设丰硕成果竞相涌现,实实在在的将中央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机遇转化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成果。

  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明白准确地提出,本溪“十四五”时期要着重做好老字号、原字号和新字号“三篇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工业强市,需要以先进制造为有力支撑,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对我市钢铁及精深加工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既创造难得机遇,更形成严峻挑战。如何准确识变、解放思想,科学应变、积极作为,主动求变、谋划布局是亟需思考的问题。建议:

  一是思想先行,以改革碰硬的闯劲直面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挑战。既要坚定相信,只有夕阳的企业、产品,没有夕阳的产业,发展钢铁产业大有可为。结合深入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借助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契机,大力引进钢铁精深加工“专精特新”企业,将钢铁这碗饭“吃”得更优、更精、更细,提升产业新优势,打造发展新引擎。更要切实转变智能化转型只是简单的制作的完整过程信息化改造观念,坚持以数字化的经济为引领,对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生产组织、业务流程、管理者和员工能力水平进行再造,破改革硬关、夺争先险关、闯投资难关,坚定不移推动钢铁产业智能化改造。

  二是科学谋划,加快建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态圈。既要促进智能制造要素集聚,把发展钢铁及精深加工产业作为做好“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篇文章的重头戏,利用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提升公司制作运营效益。聚焦“两新一重”建设需求,加大力度引进智能终端产业领域企业,不断补链、延链、强链,逐步优化钢铁及精深加工产业链布局。更要加快创新资源集聚,以推进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为抓手,以成立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联盟为平台,打通技术创新、教育培训、合作交流关键环节,助推创建更多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企业、示范车间、示范项目,持续提升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软实力。

  三是融合发展,借势聚力实现制造业新突破。既要坚持不懈推进区域融合发展,紧盯高端制造发展趋势,更要积极主动地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辽东绿色经济区”布局乃至东北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深耕与沈飞集团、北方重工等先进制造业企业对接合作,把本溪建成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智能设备配套基地。更要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步伐,引导钢铁及精深加工公司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在本溪桥北经济开发区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层次地融合”试点园区,依托恒达物流园,打造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云服务平台、营销物流于一体的“两业融合”产业园区,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注入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的策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快速推进中医馆建设步伐,有效提升了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中医馆52个,其中,有4个中医馆被省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国医堂”;中医药诊疗约2.8万人次,总处方量16.4万张,收入228.4万元,约占基层医疗机构总收入的13.4%。

  全市中医馆自建成以来,凭借“治未病”理念及“简验便廉”特色优势,受到老百姓的关注和欢迎,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任旧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支持不够。中医馆适宜技术项目还未纳入医保范畴,制约患者就近就诊,基层医疗机构尚存在公共卫生经费拨付不到位现象;二是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不足。全市七成中医馆中医药服务能力普遍偏低,如推拿、拔罐、艾灸等简单疗法未应用;三是专业人才匮乏。全市52家中医馆,中医师仅有40人,东明、彩屯、火连寨等中医馆,无专职中医师,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四是推广宣传不到位。“小病大病都去医院”、“中医没西医来得快”等传统就医习惯,影响我市基层医疗资源发挥效能。

  为此,农工党本溪市委针对我市基层中医馆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激励机制、资金保障”力度,完善基层中医药软硬件设施建设

  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将基层中医馆适宜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引导患者到中医馆“治未病、常见病、多发病”,畅通转诊转院渠道;试行赋能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激发工作潜能;按时、足额拨付公卫经费和药补资金,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参与中医诊所运营。

  二、健全“远程诊疗、对口支援、签约服务”体系,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借鉴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验,以“远程诊疗”需求为目标,打通体制机制壁垒,实现全市医疗系统相互连通、资源共享;成立由市中医院牵头组建的中医城市医疗集团,本着“一馆一策”“一馆一方”“一馆一剂”原则,支援合作的基层中医馆,形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的辐射网络;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在线问诊”等新载体方式,提高履约率和感受度。

  三、创新“人才引进、定向培养、岗位培训”模式,促进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打破部门人员传统编制体制模式,多措并举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如将具备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纳入乡村医生管理范畴;依托辽中医、沈阳药科、辽医化订单式培养基层中医人员;组织基层医疗机构中西医执业医师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西学中”培训项目,确保基层医疗机构每年不少于1人次参加专项培训,鼓励在岗医生提升学历层次。

  四、融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理念,开展基层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加大 “名院、名科、名医”等重点品牌宣传,邀请“名老中医”走进直播间,科普保健养生知识;开展通过中医药“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让百姓了解、相信、受益于中医药,增强对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在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市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慢慢的变成了本溪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社会大局的稳定器。

  1.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稳中有进。2019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97324户,占全市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96%。到2020年6月末,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到9.93万户,比去年末增加2000户。

  2.民营经济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2019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1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市的47.5%;完成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46.3亿元,占全市的57.35%。

  3.民营经济发展多个工作亮点突出。2019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规升巨”9户,超过省下达指标80%;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的93.1%。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但规上工业公司开复工率达到96%以上,实现平稳有序发展。

  1.企业创新不足。我市多数非公有制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人员缺乏、技改投入少、产品科技含量低,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2018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7.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不足1%。2019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授权专利权142项,每百家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专利不到1项;高新技术非公有制企业71家,列全省第13位。

  2.主体规模不大。2019年,全市规上民营工业公司157户,占规上工业公司78.9%。其中,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仅有62户,超10亿元的3户。我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体量小,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3.发展目标不明。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4.7%的被调查非公有制企业制订了短期发展目标计划,但普遍缺少中长期发展规划。“跟着感觉走”成为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常态。

  1.推动创新,增强前进动力。加强与科研院所横向合作,以非公有制企业技术攻关和破解技术难题为纽带,推进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钢铁深加工、新材料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从技改入手,推动技术创新;从制度入手,推动管理创新;从需求入手、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增强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

  2.扩大规模,增强企业体力。深入落实《本溪市“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培育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市县(区)两级企业培育库和工作联动机制,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利用“飞地经济”政策,突出以商招商、按企招商等方式精准招商,引进有名的公司、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不断壮大我市民营经济规模。

  3.明确方向,增强发展定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三大战略”,树立长期发展理念,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围绕本钢上下游拓展业务,推动本钢产品就地延伸加工实现价值增值。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利用我市文旅资源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人群密集等优势,创意文旅项目,补齐文旅要素,释放文旅优势。

  4.完善环境,增强政府推力。深入推动“我是本溪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加强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对市直部门服务情况评议机制,倒逼市直部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切实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非公有制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