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动态

媒体动态

来深38年他从中专生成长为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想造千米大厦

发布时间:2023-10-10 16:32:56   来源:媒体动态

  1982年,陆建新中专毕业后被调到深圳,参与建设当时中华第一高楼国贸大厦,从那时起就与深圳结下了不解之缘。38年中,陆建新主持承建了内地已封顶的7座100层以上钢结构摩天大楼中的4座,见证了深圳乃至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再到国际领先的全过程。而他,也从一名测量员成为该领域顶级专家,现为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如今跟随公司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步伐,陆建新也从摩天大楼转场到了更广泛的民生工程中,但再建一座千米高楼仍是他的愿望。

  1982年,18岁的陆建新刚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测量专业中专毕业。原本在荆门市三三〇水泥厂工地工作的他接到通知,跟随师傅去深圳支援。

  “听说深圳靠香港非常近,那肯定也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出了车站以后一看,其实深圳广场也不大。公共汽车有那么几辆,没什么高楼。”初到深圳的陆建新还想不到,自己将见证深圳乃至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而第一步,就是当时中华第一高楼——160米的国贸大厦。

  第一次踏入国贸大厦的工地,陆建新震惊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单体建筑工地,也终于见识了什么叫挖孔桩。工地里,干活的气氛热火朝天,工地外,对面的罗湖大厦已盖了20层高,上挂醒目的大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此时的陆建新感觉到,深圳跟内地不太一样,节奏要快。

  陆建新和记者说,当时盖楼房,包括中建系统在内,差不多十天一层。国贸大厦作为国内第一幢超高层建筑,首次采用了大平台液压滑模实施工程技术,当时国内没有相关施工经验可借鉴。在经历了3次失败之后,这项新技术终于试验成功,而施工速度也因此加速至三天一层楼,被称为“深圳速度”,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一种标志。

  深圳发展中心、深圳地王大厦、北京银泰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珠江新城西塔、深圳京基100、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从国贸大厦开始,陆建新参与建设的超高层建筑一幢接一幢。他也从一名基层测量员,成长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

  人们或许很难来想象,这位被外界称为“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的顶级专家,至今依然是中专学历。而支撑他的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不停地改进革新。38年来,陆建新坚守一线项科技成果为国际领先或先进。

  在陆建新看来,一个施工项目,不单是靠工人双手干出来的,背后一定有技术的支撑。干活不能只有蛮劲,更要凭巧劲。“别看我们建筑行业是傻大笨粗的东西,其实也讲究科学技术创新。”

  大楼平地起,只有最小的测量偏差才能铸就它的高度。1994年,陆建新作为测量负责人参与建设新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当时这个钢结构高度的施工测量,国内还无经验可借鉴。陆建新经过反复钻研,最终摸索出了一个方法,采用传统的经纬仪观测与激光投点量距两种测量方法建立观察复核系统。通过这一新测量技术,将钢柱总垂偏控制为内倾25毫米,外倾17毫米,这个精度仅为当时美国钢结构AISC标准允许偏差的1/3。自此,凡是陆建新主持参与的项目,从顶端到底部的垂直度偏差都始终控制在20毫米左右,远低于国家标准的50毫米。

  2011年,由陆建新担任项目经理的京基100马上封顶。“我在楼上往东一望,东边就是挨在眼前的地王大厦,再远一点就是国贸。我在高处看,它这三个楼是三点一线的,就在一个直线方向。当时我也听说,福田要建一个更高的楼,那天我在公司杂志上登了一篇感想,叫《我与深圳地标有缘》,结尾是这么说的:听说在福田区又有一栋更高的楼了,我也想把它一起建成,然后我可以对后人说,深圳所有的地标建筑我都干过。这个心愿也已经达成了。”说到这里,陆建新开心地笑了起来。

  38年来,陆建新参与了一幢幢大楼的拔地而起,也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对这座因缘际会来到的城市,他渐渐有了归属感。深圳,成了他最爱的城市。

  说到这些年深圳天际线的变化,他似乎想用尽一切美好的词汇:“从原来简单的横平竖直、框架结构,到现在造型复杂、各有特点、色彩斑斓、颜色各不一样、高高低低……这种造型错落有致。站在大楼高处,往下一看,加上深圳的绿化环境很好,整个城市,就像一幅画一样,很美。”

  如今跟随公司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步伐,陆建新也从摩天大楼转场到了更广泛的民生工程中,包括会展中心、装配式住宅、立体停车库、城市绿道等等。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陆建新还参与了深圳市三院应急院区项目的建设。“不是一个劲地比高度,以前我们讲中国高度、中国速度讲得比较多,现在更提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用他的话来说,这些民生工程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需要。

  但谈话中显而易见,再造一幢超高层建筑仍是陆建新的梦想。“我个人觉得,要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的话,我们别遍地是高楼,能不能(再)建一栋啊?比如说我建一栋1000米高楼的话,是否也代表我们中国的一个高度象征,这是可以的。这是我的一个愿望。”

  “如果这栋高楼由我来建,当然我非常乐意。”说到这里,笑容再一次在陆建新的脸上舒展开来。

  追梦人说: 38年前到深圳最初印象是什么? “听说深圳靠香港非常近,那肯定也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出了车站一看,其实深圳广场也不大。公共汽车有那么几辆,没什么高楼。”1982年,18岁的我刚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测量专业中专毕业。之前在荆门市三三〇水泥厂工地工作,跟师傅来深圳支援。而第一次踏入国贸大厦的工地后,我震惊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单体建筑工地。 你曾经的心愿是什么? 2011年,我担任项目经理的京基100马上封顶。“我在楼上往东一望,东边就是挨在眼前的地王大厦,再远一点就是国贸。它这三个楼是三点一线的,就在一个直线方向。当时我也听说,福田要建一个更高的楼,那天我在公司杂志上登了一篇感想,叫《我与深圳地标有缘》,结尾是这么说的:听说在福田区又有一栋更高的楼了,我也想把它一起建成,然后我可以对后人说,深圳所有的地标建筑我都干过。这个心愿也已经达成了。”

  追梦故事: 钻研摸索新方法 测量深圳地王大厦 偏差远低于国家标准 1994年,陆建新作为测量负责人参与建设新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当时这个钢结构高度的施工测量,国内还无经验可借鉴。陆建新摸索出方法,采用传统的经纬仪观测与激光投点量距两种测量方法建立观察复核系统。通过该技术,将钢柱总垂偏控制为内倾25毫米,外倾17毫米,精度仅为当时美国钢结构AISC标准允许偏差的1/3。自此,凡是他主持参与的项目,从顶端到底部的垂直度偏差都始终控制在20毫米左右,远低于国家标准的50毫米。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